太昊陵是谁的墓怎样形成的(明太祖壮太昊伏羲陵)
大明立国之前,辽、金、元三朝计461年摧辱,致使我中华文明近乎破坏殆尽。中原遭受极度胡化,人民被逼“习胡风、穿胡服、说胡语”;甚至庙中的孔子、老子塑像服饰都配上了胡服。如今人们常说的“胡扯、胡说、瞎胡闹、一派胡言、胡说八道”之类,就是明朝人民讽刺“胡人无知”所留下的俗语。
大明立国,明太祖首先恢复华夏传统从恢复汉服开始,即位的第40天,即发布《衣冠复古诏》废除衣冠胡风,恢复汉唐服饰。其诏文,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做堂堂正正中华衣冠之人”。

明太祖洪武三年圣象
中华纪元4064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旦(正月初一),明太祖于应天府(今南京)称吴元年;次年(1368)正月初四,立国大明中华,年号洪武,称洪武帝。五月癸酉(初四日),洪武帝自南京携皇四子朱棣、五子朱橚拜陈州(今淮阳)、幸汴梁先途邳州(今徐州下辖市),驻跸于东门,召知州李相,谕之,曰:“山东元朝故官听其从便居止,朕将用之。”李相奏之曰:“其有愿赴京及还乡者,未奉处分。” 洪武帝曰:“往南京者,日给廪饩 [lǐnXì膳食津贴] ;还故乡者,皆给米一斛[hú十斗曰一斛]”。
五月己卯(初十日),皇四子朱棣、五子朱橚随太祖,自邳州至汴梁途经陈州,拜人祖伏羲氏太昊陵。

太昊伏羲氏陵冢圆
五月庚寅(廿一日),洪武帝、皇后携皇四子棣、五子橚自陈州车驾至汴梁,登宋宫遗址“龙亭”。次日辛卯,太祖命“改汴梁路为开封府”。言者皆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乃宋故都,劝上定都。”故洪武帝往视之,遂“定开封为北京”并视为南京陪都,且命大将军徐达、常遇春挥师潼关。

靖康之耻旧地
六月壬寅(初三日),洪武帝躬祀北京汴梁诸神,仍遣官致祭境内山川。次日携四子朱棣、五子朱橚御览开封宋皇宫遗址龙亭,讲“靖康之耻”以示“不忘国耻”树立“家国情怀”;或游包公祠,训喻孩子“心怀苦民,廉洁奉公,正大光明”。

开封包公祠
七月丙申(廿八日),以还京师,命右副将军冯胜留守,车驾自汴梁下陈州。
隔日戊戌,至陈州,驻跸于太昊陵之前右,谓子棣、橚,曰:“父昔日为僧,乞讨于此,体气极困,得厚土民泽,方得以延口残喘;荷天皇伏羲之眷祐,方有今日中华之延绵。滴水民恩,当报以涌泉;天恩浩荡,当念念不忘。伏羲氏为我人文始祖、天皇之首。全面恢复中华当以羲皇为始。”


闰七月己亥朔,洪武帝遣使犒北征将士,并携子及官,亲洒宸翰,作文以祭。仍命有司“伏羲氏之太昊,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华夏共主,岁为常祭,列圣相承,遣使代祀,不绝其所,以示天下尊崇之意。不但如历代帝王已也,而可如此荒废耶?”乃顾谓参政金公清、佥事翟公镐暨维藩,曰:“斯实吾辈责也。”且御制碑亭规模,则曰:“今规模卑隘,逼近陵冢,非所以崇敬也。”于是,相地宜,定规制,鸠工授日,度于有司督造,以四年为期。乃命通判官范汝敬等,曰:“懂其役,凭基畚筑。冢圆而高,象天也。周砌以砖台,方而厚,象地也。冢前远数丈,筑以高台券门,建碑亭于上,崇重圣祖之意又加隆矣!”
闰七月丁未初九,自陈州返跸汴梁,运筹帷幄,坐镇指挥。常遇春将军单骑突入敌阵,麾下壮士从之,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塔儿湾大捷,俘获无算。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包围大都,并按洪武皇帝部署“留隙昌平,故意让元顺帝及家眷出逃大都,以期统一蒙古。”遂,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面南跪谢“不绝之恩”弃城逃奔上都开平。
八月己巳朔,诏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诏曰:“朕,惟建邦基以成大业,兴王之根本为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国之规模最重。自赵宋末世,夷狄入主中国,今百有余载。其运乃终,群雄分争,未有定于一者,民遭涂炭亦已极矣。朕以布衣,当扰攘之际,拔身行伍,率众渡江,荷天地眷祐、祖宗积德、臣下宣忠、将士用命,西平陈友谅,东灭张士诚,南靖闽广,北有中原,武功大定,混一之势已成。十七年间,凡粮饷军需,百物科徵,民无休息,而江左一方烦劳尤甚,遂收天下平宁之效。朕观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适均,父老之言乃合朕志。然立国之规模固重,而兴王之根本不轻。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朕于春秋往来巡守,播告尔民,使知朕意。”
八月初二日,徐达、常遇春兵不血刃,和平进驻大都,奉旨告民“即日起,改大都为北平府。无道元蒙即此灭亡!”洪武帝坐汴梁得中原,运筹帷幄,以成“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之大业,以应天为南京、临濠为中都、开封府为北京,“两京一都制”即成。开封士绅黎庶闻之,欢欣鼓舞,快乐无比。
京者,乃都城也。以开封为北京,既接续北宋正统,洗刷自“北宋靖康之耻”到“南宋厓山之悲”两百余年华夏耻辱。大明立国,恢复华夏传统以孝治国,敬孔子父母入堂供奉;访求华夏人文始祖帝王之陵,旨列太昊帝伏羲氏陵为首、炎帝神农氏陵居二、黄帝轩辕氏陵位三。命礼部议定祭祀确立陈州太昊陵、酃县炎帝神农氏陵、秦西黄帝陵为朝祭圣地,定“三年一大祭”,由洪武皇帝亲撰祭文至祭,或遣大臣至祭并刻碑立石。
洪武四年(1371)正月壬寅十八,四年期修复太昊陵大功提前告竣。二十二日,明太祖遣皇子晋王朱㭎、燕王朱棣、吴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以皇二子秦王朱樉为首,至陈州太昊陵祭祀人文始祖,亲撰《御制祝文》曰:
维洪武四年岁次辛亥正月二十二日,皇帝御名,谨遣会同馆副使臣路景贤,敢昭告于太昊伏羲氏之陵: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前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祐,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三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丞民主,神功圣德,垂裕至今。朕典百神之祀,考君陵墓在此,然相去年岁极远。朕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衷,奈禀性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神君,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于陵,圣灵不昧,尚其纳焉!尚飨。

明太祖祭太昊陵碑
洪武七年(1374)八月甲午朔,明太祖携诸皇子躬祀历代帝王于新庙。自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皇帝诣三皇神位前跪,搢圭,奠帛,献爵凡三。礼毕。明太祖《祭三皇祝文》曰:
惟太昊伏羲氏,画八卦以明天道,造书契以开人文。惟炎帝神农氏,制耒耜以教农耕,尝百草以为医药。惟皇帝轩辕氏,作居室、衣服以法易象,创律历、官制以宣政治。皆继天立极,开物成务,大有功于生民、后世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三圣去世悠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不可不至。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上享。
隆庆元年(1567)八月初一日,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制《祭太昊伏羲氏文》并遣泰宁侯陈良弼至祭于太昊伏羲氏陵。其文,曰:“维隆庆元年岁次丁卯(1567)八月己酉朔、二十六日,皇帝谨遣泰宁侯陈良弼,至祭于太昊伏羲氏,曰:于惟神圣挺生,邃古开物,成务立极,继天功参,二仪泽垂,万世兹予,祗承天序,明祀式修。惟鉴歆永绥,运祚尚饗!”其御制祭文碑,列于今太昊陵内。

按注:有关大明太祖修建太昊陵原因之一,至今在当地民间仍流传着一则美谈,说:明太祖17岁那年,父母因传染瘟疫双亡,留下太祖孤身一人,四处讨饭,行至陈州,体气极困,近乎昏死,得乡民搭救,安身于太昊陵的破庙里,方得以苟活,遂发誓“有朝一日若能发迹,滴水民恩当报以涌泉。”25岁时,随郭子兴红巾军反元,率领一支队伍于陈州与元军激战,因寡不敌众,遁入太昊陵破庙里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佑我义军平安无事,来日即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为您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话音刚落,但见众蜘蛛迅速织网于庙门。元兵追来,见蛛网封门,便追向别处。
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明太祖即帝洪武。三月,即派大将军徐达攻取陈州。五月,即至陈州朝拜人祖伏羲,并颁诏于全国修建36处陵庙以四年为期,太昊陵首列第一。洪武四年(1371)正月壬寅十八,四年期修复太昊陵大功提前告竣。二十二日,明太祖遣皇子晋王朱㭎、燕王朱棣、吴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以皇二子秦王朱樉为首,至陈州太昊陵祭祀人文始祖,亲撰《御制祝文》。“御祭碑”现存于太昊陵前御碑亭内。
为了弘扬“明太祖恢复中华、壮伏羲氏太昊陵”之功,于今河南淮阳太昊陵庙西南侧,蔡水之畔,修建“洪武驻跸纪念碑亭”予以纪念,文曰:
大明太祖,年少家寒,为僧为丐,陈州落难,得民恩泽,苟命延年。年长发奋,宏图大展,乘元末失驭,聚群雄揭竿,兵败暮投陈州,趋跄羲陵避难;皇天后土眷佑,得以化险为安。洪武开国,一统江山,幸汴经陈,拜谒祖先。建亭于蔡水之滨,驻跸于皇陵侧畔,制文致祭羲皇,还愿以谢苍天。洪武三年,诏修陵苑;四年之春,御制祭篇,遣使代致,此心拳拳。大明太祖,敬祖尊先;滴水之恩,报以涌泉;堪为楷模,可师当范。河水倾圮,正统年间;亭废址存,空穴百年。太祖驾幸,佳话久传;后人凭吊,往复流连;抱憾而去,唏嘘嗟叹!今逢盛世,河清海晏;羲陵复其旧制,古陈旧貌新颜。建亭勒石,长存纪念。

洪武皇帝驻跸纪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