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地图全图(罕见的古泗州地图合集)
古泗州地图合集

乾隆元年(1736)《江南通志》载《泗州统三县图》

乾隆四十九年(1784)《大清一统志》载《泗州图》

乾隆五十三年(1788)《泗州志》载《泗州合署疆域图》

乾隆五十三年(1788)《泗州志》载《泗州并虹疆域图》
明初,泗州仍下辖临淮(附郭)、虹、五河、盱眙、天长5县。洪武四年(1371),五河县由泗州改直隶于临濠府;泗州降为散州,隶属于临濠府;同时裁附郭临淮县入同城之泗州,其地由泗州直辖(即今泗洪县大部和盱眙县淮河以西地区)故唐开元年间至明洪武初,临淮县(开元至景德年间、至正至洪武年间)和盱眙县(北宋景德年间至南宋初)均曾为泗州的附郭县。洪武七年,虹县由泗州改直隶于中立府。泗州除直辖区域外,仅领盱眙、天长2县,直至明末。
明代,临淮县裁撒后的泗州城,仍治今盱眙县淮河对岸的城根村一带。

光绪四年(1878)《重修安徽通志》载《泗州图》

光绪十四年(1888)《泗虹合志》载《五属疆域图》

光绪十四年(1888)《泗虹合志》载《泗虹疆域图》

光绪十四年(1888)《泗虹合志》载《泗虹总河图》

光绪十四年(1888)《泗虹合志》载《泗虹保甲图》
南宋黄河夺淮后,水灾连年,泗州频频告急。明清时期,在“蓄清刷黄济运”方略指导下,高家堰不断得到增筑,以致洪泽湖水位逐渐抬高。至清康熙年间,泗州最终为水乡泽国。
康熙十九年(1680)夏,泗州城内水深数丈,“樯帆往来可手援堞口官若浮鸥,百姓尽奔盱麓,乡村若鸟兽散”,州署“移于城东南堤内,草舍数楹”,以期有一天能“开浚水涸,仍复旧址”嗣经皖抚等协调,州治寄寓盱眙境,但择址建城刻不容缓。何处建署,或“撤五河县为泗治,“或议于双沟建城,或议于包家集设治”,但旋议旋止,终无定论。康四十七年(1708)州署侨寓双沟,知州梅健在双沟“劝课农桑,以礼让为治,风教振兴,士民各安其业”。
雍正二年(1724)九月,升泗州为直隶州,析凤阳府属之五河县来属。泗州除直辖区域外,领有盱眙、天长、五河3县。

乾隆元年(1736)《江南通志》载《泗州城图》

光绪十四年(1888)《泗虹合志》载《泗州城池图》

光绪十四年(1888)《泗虹合志》载《淮河图》

光绪十四年(1888)《泗虹合志》载《洪泽湖图》

光绪十四年(1888)《泗虹合志》载《汴河图》
乾隆二十四年(1759),安徽巡抚尹继善上疏,认为“原定之双沟地方,向来常有水患,此外亦无高阜可建之地”。州治“寄居盱眙以来,官民相安已久,且泗城本在州之极南,相距盱眙二里,中隔一河,济渡甚便”,议请“将泗州即于盱眙驻扎”。同时,泗州知州王如玖以“州境辽阔,双沟镇地扼淮湖,私盐出没,奸匪潜匿,止外委把总一员未能弹压”为由,建议“移州同署于双沟镇”。吏部准之,拨银在盱山之麓兴建衙署、监库等;将州同、外委把总分驻州境之双沟镇。
乾隆四十一年(1776).淮泗又遭水患,继任安徽巡抚闵鹗元,查赈到泗、盱二境,认为“向来泗州旧城与盱眙止隔河面二里,是以舟楫往来甚便。今则水面宽阔,风浪甚险,非得顺风不渡,今昔情形迥不相同”,建署盱眙并以之为附郭并非良策;同时又对原议之双沟进行考察。认为双沟“居州境之中,淮河在其东南,地势广阜。自旧城沉没之后,河面既阔、支港畅流,亦无壅塞冲突之患。于此建城,虽可居中控驭,惟该处居民不及万户,似尚未足以成方州重镇”。
次年正月,闵鹗元上《裁虹并泗奏疏》建议“将虹县一缺裁去,一切版图民赋均归并泗州管理”。州县合一后,“其地方之广袤,田赋之多寡,较之安属六安、凤阳、合肥等各州县亦属相等,并无鞭长莫及之虞。如此一转移间,则该州管辖地方并无河湖阻隔,一切公事均得气脉相通,官民两得其便。三月庚午,清廷徒泗州州治于凤阳府属之虹县(今安徽省泗县),并载虹县入之。至此,泗州幅员(直辖区域)有所扩展。同时,添设州判一员驻于半城镇(今泗洪县半城镇)负责巡私缉匪、兼管水利。泗州仍领有盱眙、天长、五河3县。
民国元年(1912),废除府、州、厅建制,州更名为泗县(县域即原州直辖区域),直隶安徽省。至此,泗州作为行政建制单位不复存在。

光绪十四年(1888)《泗虹合志》载《濉河图》

光绪十七年(1891)《盱眙县志》载《盱眙县全图》

光绪十七年(1891)《盱眙县志》载《盱眙县街市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