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流落海外的南明古城—马六甲

时间:2024-12-17 09:39:28

马六甲,一个能唤起中国人历史记忆的异域地名。15世纪上半叶郑和下西洋时期,这里是明朝庞大船队突破远洋重隔,开辟西亚、东非航程最重要的补给基地。

1644年,甲申之变,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一树上吊身亡,终年三十五岁。明朝遗臣拥朱由崧登基,开启南明年代。国乱纷纷之际,很多‬南明人离开故土,在海外寻找新的‬栖身之地‬。

中国与马六甲(满剌加)开始有正式关系,是在永乐元年(1403年)。根据《明史》记载,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派遣尹庆到访满剌加国,自此展开两国间的朝贡贸易关系和开启华人移居南洋的历史。马六甲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一直持续到1435年,在此之前,马六甲是郑和船队下西洋的中转基地。根据马欢的《瀛涯胜览》叙述,当时郑和船队在马六甲建立了专属的营地和囤积货物钱粮的仓库。其地点据说至今仍找得到,那便是位于马六甲市西南的三保山。

‬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1411-1433)间,满剌加王国的使臣来华朝贡达15次之多,其中国王更5次亲自前来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1411年,拜里米苏拉亲率妻子陪臣540多人到南京面见明成祖朱棣。郑和七下西洋,至少5次靠岸马六甲,也有观点认为郑和7次都经过马六甲,他依托满剌加作为中转站,并在满剌加设立仓库。

三保山其实是两座连绵的矮丘,总面积约25公顷,是马来西亚现存最早的华人墓地。山上遍布的一万两千座古墓中,有不少还是明代古迹。这座历史悠久的坟山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差点因政府征用而铲平,最后在马六甲华人社会的竭力抗争下保存下来,如今是当地居民清早晨练与黄昏散步的地方。


三宝庙

三保山脚下有一所供奉三保太监郑和的保山亭,当地人干脆称之为三保庙。庙内还有两口相传为郑和船队将士所挖掘的三保井。这口古井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相传在马六甲王朝苏丹芒速沙统治期间,明朝皇帝曾经将一名公主赐嫁予苏丹,苏丹将公主及随行的500名女婢安顿在三保山上,这口井正是由苏丹与公主所掘。

五百多年历史的中国寺庙青云亭

  • 南明的新家园

荷兰于17世纪在东南亚各地建立殖民地,1619年占领雅加达,1624年统治台湾。在1641年,荷兰军队击败葡萄牙,成为马六甲的统治者。这是场剧烈的战争,当时瘟疫猖狂,居民在战火中四处逃亡。马六甲战后恢复平静。明末清初,马六甲成为南明遗民的避难地之一

郑芳扬与李为经是不愿接受清朝统治的代表人物。在 1644 年面临破国亡家的困境,最终只能前往马六甲避难。

李为经(1614-1688)号君常,厦门嘉禾人,因明季国祚沧桑,1644年遂航海而南行,县车此国。学者揣测早期男性移民都是单身南来,他们和马来妇女通婚,后代都是混血儿,从张礼千、巴素到颜清煌都有这样的观念,这论点其实不正确。近期阮涌俰以《厦门光裕堂李氏族谱》为依据,指出李为经携带南明妻子徐惜娘到马六甲,一起来到的还有兄长李为纪和堂弟李绵生。在动乱的年代,南明人飘洋过海并非为了经商,而是携带家眷避难的家族式移民。

身穿明代服装的李为经画像

郑芳扬(1632-1677)漳州龙溪人,神主牌刻着大明甲必丹显考芳扬郑府君神主。他父亲“贞淑郑公”神主牌内的记录,郑贞淑生于万历丙戌(1586年),卒于隆武戊子(1648年),葬三宝山。1645年,郑芝龙在福州拥护唐王朱聿键称帝,年号隆武,隔年他在汀州被掳杀。当时几名明室后裔相继称帝,同时冒出多个年号,郑贞淑身在海外,仅能延续使用这个已经消失的年号。

三宝山上满是自明代以来的华人墓地,是海外最大的华人墓葬群

青云‬亭是马六甲最古老的华人庙宇,《敬修青云亭序牌》提及:

郑李二公南行,悬车于斯。德尊望重,为世所钦,上人推为民牧。于龙飞癸丑年始建此亭。


“飞龙”国

张琏,“飞龙”国开国君主。明朝嘉靖年间饶平人,汉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后因起义失败,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

据史料记载,在苏门答腊岛上发现过古碑石,上面记载了飞龙的年号,这个正是张琏当年建立的飞龙国凭证。梁启超在其《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中称张琏是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之一。

后来,这些人在这里落地生根,不断繁衍,直到现在仍然大量华人居住在中国苏门答腊岛上。《明史•三佛齐》亦有记载:“久居三佛齐有数千家闽粤人,可能是张琏部属的后代。”


  • 马六甲的华人

马六甲人口在1675-1688年之间升降不定,介于3000-5000人之间,华人在160-426人之间起伏,数据显示女性同样具有流动性。1678年共有426名华人,127名男性、140名女性和159名孩童。李为经夫妇也开枝散叶,育有儿子正坤、正壕(1662-1708)和女儿瑞金、成金。李成金(1661-1725)嫁给曾其禄(1643-1718),他祖籍鹭江(厦门),神主牌以避难义士自 居,或因厦门沦陷而南来,其子曾应葵继任甲必丹直到1725年。

施琅1683年收复台湾后,康熙一度撤销海禁,在接下来的100多年中,出海政策在允许和禁止,或宽或严之间反复实施。这期间有些船商落户马六甲,结合墓碑、祖谱和传记来看,18世纪中开始频密起来。

马六甲的中国会馆

马六甲华人‬人口不多,华族甚少和土著通婚,这造成家族之间互相嫁娶,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使社群更具凝聚力。从南明到清代,马六甲和清朝‬往来不断,当女儿适婚时,父母总会招揽高素质的清代船商为婿,南明人也开始兼容清代文化。清代船商的流入使华族文化传统完好保留,文字和语言都得到良好传承。马六甲的华人主要有客家人、潮汕人、福建人。他们按照地域和宗亲关系结成许多社团,独具中国建筑特色的会馆、宗祠遍布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