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夜读》在快节奏中拨动心弦
“夜读”成为都市文化生活新风尚,4月下旬发布的《2024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20—22时以52.64%的占比成为黄金阅读时段。这时候,卸下一天的繁忙,很多人在夜读中享受着内心的安宁。
在新闻媒体所办新媒体平台上,《夜读》栏目是一个常青板块,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微信公众号的《夜读》已延续多年。2024年以来,省市级党报新媒体平台纷纷上线《夜读》栏目,每晚固定时间推送给读者。它如何与读者建立情感链接,营建“幸福指数”和“精神生态”,如何以它的“柔光”点亮地域文化建设之灯?
烹出本土文化“烟火味”
3月27日,由《羊城晚报》副刊《花地》衍生的音频节目《花地有声》,推出全新子栏目《花地夜读》。
首期节目通过AI技术“克隆”已故作家、《花地》的先行者秦牧的声音,朗诵一篇他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在《花地》副刊上的散文作品。
“栏目的开设始于《花地》副刊自身的定位与融媒体转型的需要。以声音为桥梁,以人文为底色,在快节奏的时代构筑新的文化空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花地有声”工作室主理人孙磊向记者介绍,谈到广州花城,离不开秦牧的散文名篇《花城》;说到岭南的烟火市井,绕不开欧阳山的小说《三家巷》,这些名家名作是《花地夜读》阅读的重心所在。
“西湖边有个景中村叫梵村,往九溪、云栖竹径方向荡荡儿的老杭州都不陌生。这里卧虎藏龙,曾是钱塘望族范氏世居的地方。更厉害的是,还出了中国首个‘公共图书馆馆长’,他不仅把家里藏书免费对外开放借阅,还给远道而来的读者办理食宿。”4月20日晚,杭州发布微信公众号《夜读》栏目“安利”了三国时期藏书家范平。
“杭州发布的《夜读》栏目坚持从小切口入手,以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传递正向价值、传播城市文化。”杭州发布主编张向瑜告诉记者。
“读人、读事、读城、读书、读万物”,2024年伊始,杭州发布《夜读》栏目全新亮相,与《杭州日报·西湖副刊》携手征稿,收获了一大批稳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优质作者。《夜读》栏目逐渐成长为新老杭州人每晚不见不散的超级“阅读写作俱乐部”,推送了一系列以杭城历史、民俗、美食、美景等为主题的文章,平均阅读量超5万。
5月以来,《戈壁滩上的准东蝶变》《爱你的人在塔西河畔!》等美文上线昌吉日报微信公众号。“《夜读》栏目是我们在文化润疆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的文化,倾听昌吉的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新疆昌吉州融媒体中心《夜读》栏目负责人王晶介绍,今年1月开播的《夜读》栏目,每晚在昌吉日报微信公众号和丝路昌吉客户端同步推送。“在栏目策划过程中,我们注重选取具有文化价值和情感共鸣的作品,力求让节目触动听众的心灵。”
网友肖先生留言写道:“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准时收听《夜读》。那些关于新疆的故事和诗歌,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向往。”
推开融媒转型“小窗口”
“媒体《夜读》栏目的盛行,体现出对当下人们精神需求的‘伴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认为,今天很多读者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超过了物质需求,《夜读》的不断上新是媒体社会责任使然,也是媒体功能发挥的一个窗口。
地方媒体纷纷呈上《夜读》盛宴,不是偶然,更不是追风。但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怎样避免同质化、打造特色牌?
孙磊向记者介绍,《花地夜读》以音频产品为主,分享的内容在满足情绪价值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的成长与观点的输出。因为《花地夜读》诞生之初带着中文播客的印记,跟传统媒体的夜读美文分享相比,更富年轻化的视角和表达。为进一步激活《花地》文学资源,《花地夜读》还与相关企业合作,用AI技术还原文坛名家声音,为读者朗诵名家在《花地》上发表的作品。
《花地有声》投身融媒转型,既是对《羊城晚报》68年文化历史的深情回望,亦是以技术革新拥抱媒体融合时代的先锋探索。孙磊说:“在我们尝试用AI复活名家声音的同时,也是在还原、追溯一座城市的文化之光,以人文滋养城市的品格气质。”
《花地有声》还开设了《读者来信》栏目,每周六分享读者的声音,既有他们的阅读体会,也有来自他们的佳作推荐,在这种互动中,让城市文化流动起来。
张向瑜向记者介绍,杭州发布每篇《夜读》文章都采用“编者按+互动”的形式,用简洁的文字提纲挈领,同时将文章和当下具有新鲜度的话题结合,吸引受众。文末则根据文章主题,设置人人都能参与的开放式互动话题。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编辑之间、用户和作者之间实现实时交互,让栏目自带“人设”。
传递正能量的“新语态”
如果说政务类新闻是“硬菜”,《夜读》栏目就像是一杯睡前牛奶,在一天中最柔软的时刻,展示政务平台严肃基调下的人文关怀和人格魅力,以一种新语态引导社会舆论,积极传播正能量。
郭媛媛建议,地市媒体更好承担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就要针对区域用户精神文化生活的个性、特质做深入研究,在设置栏目内容、形态时,一定与地域文化气质形成相互呼应。她认为,《夜读》栏目的维度一定是“与时俱进,立足当下,满足具体人群”。
阅读折射、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品格和气质。这座精神城池应该建立在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市民群众鲜活的日常实践之上,再加以提炼升华,最终凝聚为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之魂。郭媛媛认为,文化传承不能满足于浅层的形式,媒体栏目建设要契合当下文化建设的需求,主动对接和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以深厚的形态、生长的状态助力未来文化建设。
从多家地方媒体的《夜读》建设实践可见,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都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维度。
真正的文化生命力,源于守正创新。孙磊说:“当秦牧先生的语音穿越时空再次响起,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岭南文学的黄钟大吕,更是一家深耕文化的主流媒体在数字时代的空谷足音。”张向瑜说,打造一座无边界的“城市人文博物馆”,是杭州发布《夜读》粉丝们共同的心愿。
今天,人们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夜读》正是以恒温输送这股暖流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