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区一世界小区居民柳龙江—— 电动轮椅加装“拖挂” 陪着父亲“看世界”
一位戴着围嘴的老人坐在前方,一名中年男子坐在后方操作着轮椅,缓慢地在路上行驶。这几天,在市区解放路上,一对父子出门遛弯的温馨场景引来不少市民驻足。
52岁的运河区一世界小区居民柳龙江在电动轮椅后方加装助行器,3年来坚持带瘫痪父亲出门遛弯。为了照顾父亲,他辞去工作当起“全职护工”,还自创了一些护理病人的小妙招,赢得邻里的称赞。

辞职当起“全职护工”
柳龙江是邻居眼中的孝顺儿子,每天进出都和父亲“同框”。看到邻居,柳龙江总会笑呵呵地与大家打招呼。谁也不知道,乐观开朗的他曾一次次遭受生活的重创。
柳龙江21岁那年,45岁的父亲突发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下,柳龙江和妹妹帮母亲扛起了家庭的责任。
柳龙江的父亲经过康复锻炼后,能推着助行器下楼遛弯,但仍需要人照顾。3年前,老人病情加重,右半边身子肌肉萎缩、失去知觉后无法行走,不但智力下降,而且语言功能也受损了。
那一年,母亲患病,父亲瘫痪,柳龙江只能咬牙坚持走下去。“原本高大魁梧的父亲一下子变成了需要人照顾的婴儿,我既难受又心疼。”柳龙江说。后来,母亲因病去世,柳龙江辞去工作,成了父亲的“全职护工”。
坚持3年带父亲遛弯
对于瘫痪病人来说,一直躺在床上是最简单、最省事的方式。柳龙江却不想让父亲每天待在几平方米的小屋里,而是想方设法带他出去遛弯,去看看花草,享受户外的阳光。
起初,柳龙江会把100多公斤的父亲抱到轮椅上,推着他下楼。即使是吃饭,也会推着父亲到餐桌一起进餐。有一次,柳龙江抱父亲时扭伤了腰。于是,他买回一个小型起重机,代替他抱起父亲。
每天6时许,柳龙江先用半个小时为父亲穿衣服。吃完早饭,他便推着轮椅带着父亲出发了。从楼下广场到街边公园,从手动轮椅变成电动轮椅,他们“走”的路一次比一次远。为了出行更方便,柳龙江在电动轮椅后方焊接上一个带轮子的助行器,再将轮椅的操作杆改到后方。这样,柳龙江每天坐在父亲身后,操作轮椅“推”着他缓慢前行。
柳龙江在自家地里开辟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菜园。柳龙江打理菜地的时候,父亲就坐在一旁看着他忙碌。“爸,您看今天这韭菜长得多好……”“黄瓜架子搭好了,看看我手艺怎么样……”即使得不到回应,柳龙江仍会和老人聊天,享受着独属于他俩的休闲时光。
自学护理“小妙招”
这些年,柳龙江自学了很多护理知识,还根据父亲的情况想出一些小妙招。
每天为父亲穿衣是一大难题。为了能顺利帮父亲穿上裤子,柳龙江自创了“塑料袋穿衣法”。他把塑料袋套在父亲脚上后再给他穿裤子,大大节省了穿衣时间。
看到父亲的助行器坏了,柳龙江买来工具、找来钢管,为父亲做了一个结实耐用的助行器。这个助行器,父亲用了四五年都没坏。普通的床不适合瘫痪的人使用,他便买来多功能护理床。冬天的晚上,柳龙江看到父亲总是在睡梦中掀开被子,便用绳子将被子的四个角系在床扶手上。
3年来,柳龙江每天坚持陪父亲遛弯,妻子在家为老人准备可口的饭菜。在夫妻俩的精心照料下,老人面色红润,没有起过褥疮。
“照顾父亲不觉得辛苦。有父亲陪着我,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柳龙江说。
(记者 姚连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