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铁纳凉区获央视点赞 清凉的背后是城市的温度
这个夏天,合肥市131个地铁站的纳凉区,成为不少市民和户外工作者的热衷去处。7月10日,央视新闻《新闻直播间》栏目对合肥轨道纳凉区进行了专题报道。7月1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也点赞了此事。炎炎夏日中,这份清凉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展现出的温度。

7月14日下午,多位市民在长淮站纳凉(钱心怡/摄)
合肥地铁设131个纳凉点,新闻联播点赞
7月14日14时许,在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长淮站设置的纳凉区内,有多位市民安坐纳凉。家住附近的刘爷爷正端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与另一位老人聊天。
刘爷爷告诉合新闻记者,“我家就住在这个地铁站上面,来这很方便。比起超市,我更喜欢地铁站,这儿安静啊。不仅提供座椅让我们几个闲聊,还能看到很多乘客进进出出,挺有趣的。”
在休息区内,刚退休的李阿姨刚送孩子去培训班,“自己一个人在家里也无聊,还不如来地铁里和老姐妹聊聊天。等孩子放学时,我再去接,又凉快又方便。”
市民在长淮站内纳凉的这一幕,其实只是合肥轨道交通线网100多个纳凉区的缩影。今年,合肥轨道交通集团在线网131个车站设置了“纳凉区”。
这也不是合肥轨道交通第一次在高温季节设置纳凉区。合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最近几年,合肥轨道交通站点内设置的纳凉区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

地铁站纳凉区,还可以运动健身(受访者供图)
去年夏天,合肥轨道交通集团在线网各大站点共计设置了87个纳凉区。2023年,线网设置的纳凉区站点是70个。
纳凉区在获得市民的好评之外,也引起了央视的关注。
7月10日,央视新闻《新闻直播间》栏目,以《轨道交通设置131个纳凉区》为题,对合肥轨道今年夏天设置纳凉区一事进行了专题报道。
7月1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也在《各地多措并举积极应对高温》报道当中,提到了合肥轨道交通设置纳凉点一事。镜头聚焦下,纳凉区成为合肥市一道独特且暖心的风景线。
合肥轨道交通集团表示,在地铁站设置免费纳凉点,也是助力节能减排,积极响应构建节约型社会号召的重要举措。

多位市民在合肥地铁站纳凉(受访者供图)
多样化服务加持,纳凉体验越来越丰富
这几年,在合肥地铁,纳凉区除了数量逐渐增加,覆盖的空间越来越多,其中包含的服务内容也在逐步升级。
如今,在合肥轨道交通站点设置的纳凉区内,各项服务十分贴心。不仅配备了舒适的纳凉凳,还有“夏日清凉包”,里面有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站点更是考虑周全,设置了饮水点,免费为市民提供饮用水,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
不仅如此,个别站点还创新打造“纳凉+”新空间,将纳凉功能与其他服务巧妙融合。
合肥轨道交通集团相关人士介绍,在5号线稻香楼站、三孝口站,设置了共享健身区,上班族在通勤之余,就能免费开启燃脂模式,运动结束后还能在休憩区畅饮免费凉茶,缓解运动后的疲劳。
市第三医院站打造的“养生小栈”别具一格,不仅提供免费四季养生茶饮,还有独家配备的AI舌诊仪,为乘客定制个性化健康报告,让市民在纳凉时也能关注自身健康。
海棠站的劳动者驿站,专门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了休息的地方,累了就来这里歇一歇,感受清凉与温暖。
渡江纪念馆站的“书适区”,可以让大家在吹着空调的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夏日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合肥轨道交通集团相关人士表示,无论是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人等挥洒汗水的劳动者,还是出行途中感到炎热的乘客,或者是在地铁站周边居住的市民,都能在合肥轨道的纳凉区找到一片清凉天地。
未来,合肥轨道交通集团还将继续秉持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理念,不断优化纳凉区等各项服务,为市民打造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
国内多个城市地铁站上线“纳凉区”
在炎热的暑期,如何能为市民提供便利且免费的“纳凉区”?
合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不仅仅是在合肥,如今,在国内不少城市都在充分依托地铁站点资源,打造纳凉区域。
自2022年纳凉区首次推出以来,四川成都地铁已连续多年为市民送上夏季清凉。目前,全线网423座地铁车站均可纳凉。
自2023年以来,深圳地铁已陆续在全市17个车站试行纳凉区。
今年6月21日起至9月30日,沈阳地铁在18座车站的站厅非付费区设置“纳凉区”,并配备“纳凉凳”,为市民提供清凉的休憩空间。
7月4日起,重庆轨道交通在具备条件的146座车站开放纳凉区,相较于去年新增了6座车站。无论是交通枢纽,还是居民密集的站点,大家都能找到“清凉地”。
而在江西南昌,地铁纳凉车站遍布全市所有4条线路,纳凉区开放时间与运营时间同步。在南昌地铁3号线墩子塘站站厅,纳凉区不仅配备了桌椅板凳、储物柜、各类读物,还特意开辟了儿童娱乐区,方便家长遛娃。
进入暑期之后,河南郑州地铁在全市设立了35处纳凉点,每个纳凉点都配备了完善的便民设施。除了基本的休息桌椅外,还设置了阅读书架、棋牌娱乐区,并提供防暑药品、热水、针线盒等生活用品。
持续高温之下,长三角多地地铁纳凉区再次上线。
在江苏苏州地铁,85个站点同步开放,围绕暖心港湾、欢聚天地、便民驿站、公益互动四个主题,配备纳凉座椅、饮用水、防暑物资,更有绘本角、义诊、影音区等惊喜服务。
在浙江杭州,7月1日起,杭州地铁正式上线82个车站纳凉点,有需要的乘客可纳凉歇息,暂别暑气。
站点是否设置纳凉区,受多重因素影响
“天天来!上午一趟,下午一趟。”持续高温之下,合肥市民李大娘几乎每天都要自带小马扎和蒲扇,到合肥轨道交通大东门站设置的纳凉点休息。
不过,也有一些细心的市民发现,有些线路的部分站点并未设置纳凉区。这是为何呢?
2024年12月26日,伴随着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开通运营,合肥轨道交通线网运营站点达171个。
今年,设置了纳凉区的站点共有131个。分别是1号线14个、2号线27个、3号线21个、4号线33个、8号线一期10个。
以8号线一期为例,省立医院北区、北城高铁站就没有设置纳凉区。
对此,合肥轨道交通集团监督服务热线工作人员解释,站点是否能设置纳凉区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一方面,要考虑硬件条件,比如站点站厅层的空间是否足够,面积要够大才可以,如果面积小了,最基本的座椅等设施就无法安放。
另外,还要考虑该站点的客流情况、站点周边居民数量情况等。
以1号线丙子铺站为例,周边居民区很少,要是该站设置纳凉区的话,就可能出现闲置的情况。
也有人疑惑,为何设置地铁纳凉区的城市中,很少见到超大城市的身影?
记者了解到,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城市间的地铁客运量差别和地铁站设计不同而导致的。
比如,部分超大城市地铁站的非付费区域的空间较为局促,不具备大规模布设“纳凉区”的条件,且客流量较大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避暑“凉方”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温度”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认为,地铁站设置纳凉区,看上去只是公共空间对普通市民开放的一件“小事”。但对许多生活在地铁站附近的居民或者在附近工作的户外劳动者来说,就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城市的公共服务,不是概念、噱头,每一个设施、每一项服务的细节,都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王云飞表示,地铁站设置纳凉区,可能也会存在不同的实际困难。但只要能拿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态度,很多事情,就不会像想象中那么“难办”。
王云飞认为,合肥等开通了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在有条件的地铁站点设置“公共纳凉点”,这是城市为方便市民避暑开出的一剂“凉方”,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的一个生动案例,也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灵活性,提升了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展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王云飞也建议,一些城市在纳凉区的配套方面可以更加完善。比如,针对现场秩序问题,除了设置提示牌之外,也可以酌情安排一些志愿者加以引导,让纳凉区更好为大家服务。
【新闻延长线】
地铁站清凉背后有“幕后功臣”
步入地铁站的瞬间,裹挟着清新气息的凉风扑面而来,暑气顿时消散大半。在三四十度的室外高温下,如何让地铁站依旧保持清凉舒适呢?
以合肥轨道交通为例,这份凉爽的“幕后功臣”就是地铁车站的冷水系统。
每年6-10月,它都会准时“上岗”。车站工作人员在控制室轻点一下按钮清凉即刻抵达!
不同于家用空调直吹冷风,地铁的“制冷魔法”暗藏科技巧思!车站里的冷水机组就像巨型冰箱,把水冻成“冰水”,再通过管道运到空调设备。
当热空气路过管道,“冰水”迅速吸走热量,瞬间变成凉风。而制冷产生的热量,会被冷却塔这个“超级风扇”呼呼排到室外,让地铁始终保持清爽!
为什么这份凉爽能一直在线呢?
这背后,还有一群“清凉守护者”在默默忙碌。工程师们每天仔细检查设备,每月为冷却塔“洗澡”去除积灰,每年进行全面“体检”维护,确保冷水系统始终稳定运行。
合新闻记者 方佳伟 实习生 钱心怡
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