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皋“沂”评丨沂河岸边的黄河情:从支书直播间看文化与产业的共生密码

时间:2025-05-08 08:54:00

在临沂市沂水县上常庄村,党支部书记苗永会的直播间里,一袋袋带着泥土气息的爬豆、小米和干辣椒正通过镜头走向全国。这个场景看似寻常,却折射出黄河文化在齐鲁大地的深层脉动——当古老农耕文明与数字经济相遇,当黄河精神的务实基因与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碰撞,沂河岸边的村庄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黄河故事”。

文化为根,乡土记忆激活产业生命力
黄河文化在临沂的印记,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田间地头的烟火气。上常庄村的农产品包装上,“常庄晒秋”的图案格外醒目: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在青砖灰瓦间铺展,既是对传统农耕场景的复刻,也是对黄河文化中“敬天惜粮”精神的现代诠释。这种文化赋能并非刻意为之——当村支书们开始用短视频记录农作物生长周期,当他们将“走亲访友佳品”的定位融入直播话术,那些沉淀在黄河号子、农谚里的集体记忆,便自然转化为消费者对“纯天然”“无污染”的品质信任。数据显示,苗永会的直播间已带动全村农产品销售额增长300%,而“常庄晒秋”的IP正在文旅部门的规划中,即将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纽带。

创新为翼,数字技术重构产业链条
支书直播间的火爆,本质上是黄河文化中“因势利导”智慧的当代演绎。在沂水县,村支书们组建的“直播联盟”正在突破单打独斗的局限:他们邀请农技专家拍摄“二十四节气农事指南”,用短视频科普传统农耕智慧;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村级冷链节点”,解决鲜食玉米、小米等农产品运输难题;甚至尝试将干辣椒加工成辣椒酱,通过直播间预售模式实现“订单农业”。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让黄河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通过物联网技术、电商算法获得新的表达——当消费者在直播间看到凌晨五点的玉米地露珠,他们购买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一种对土地、对文化的共情。

生态为基,绿色发展诠释黄河精神
在临沂,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始终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上常庄村的“集体晒场”旁,光伏板与有机稻田交相辉映;村支书们直播时,总不忘展示村口的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分类亭。这种“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实践,恰是黄河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延续。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政府将黄河文化保护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对采用生态种植的农户给予直播流量扶持。这种政策导向,让文化传承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为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当消费者在直播间看到盐碱地改良后的水稻田,他们购买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

从支书直播间到“常庄晒秋”IP,从光伏稻田到冷链物流,沂河岸边的“黄河故事”始终扎根于泥土,生长于创新。这让人想起《诗经》中“河水清且涟猗”的吟唱,更让人期待:当数字时代的浪潮与黄河文化的基因相遇,那些沉睡在典籍里的农耕智慧、流淌在血脉中的务实精神,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动能。而这,或许正是黄河文化给予当代中国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今日头条·成熟小羊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