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观潮的螃蟹丨诗意岳阳,五一趣访

时间:2025-05-01 11:21:00

编者按:又迎来五一小长假,良辰需配美景。而最美的风景不仅在于山水,更在于人文。

在湖南,有这样一个地方,因一人而成为湖湘文化的滥觞,因一楼被标注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坐标,因一湖滋养出了绵延不绝的千年文脉。

本期笔者是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长沙市作协副主席方雪梅,让我们跟随她的文思,一起漫游诗意岳阳。

初夏时节,浮光跃金、草长莺飞的洞庭湖畔,诗情漫卷。

一袭绿色的长风,从远古出发,穿越时光的长廊,如繁弦急管,回旋在湘北古城岳阳的上空,掀动八百里沧浪。

驭长风而来的,是携千年文脉气韵,涵养中华文明的独特旅者,她的名字叫诗歌。

洞庭湖。(李敏/摄)

来到巴丘大地,诗歌女神的肩背上,扛着历史文化行进的图谱;怀袖里,盛放着洞庭湖的烟波。

她掠过商代三苗人的青铜尊、铙,拂过龙窖山遗址、古罗子国、麋子国的城堞,从岳州窑青瓷的表层伸展巨翼,在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口的古老彭城急驰,一路向今天奔跑。

情系忧乐,一眼千年,便是她行囊里带来的宝贵资财。

(一)

2300多年前,第一位来到洞庭湖畔的伟大诗人,在诗歌女神的陪伴下,用生命完成了对岳阳文化的第一次精神灌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诗人在岳阳土地上,深植的最伟大的诗情,比所有桑间濮上的谣咏,文会燕集中的歌吟,更荡人情思,动人魂魄。

这位“长九尺,好奇服,冠切云之冠”的清瘦男人,腰佩长剑,满怀忧国忧民之愁,从战国的烽烟中,离开楚国都城郢都,过夏首,经陵阳,来到潇湘大地,行迹于洞庭湖边,汩罗江畔。

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画面,定格在岳阳的江湖之间。

屈原雕像。(周敏/摄)

风骨清奇的屈子,于流放途中,写下了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并创作了《九章》《九歌》等不朽诗篇,让忠贞爱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声音,成为千古绝唱。

诗人不幸,岳阳有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浩叹声尚未消弥,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便沦陷于秦军的铁蹄之下。

痛彻心扉的他,在汩罗江以悲壮的自沉,结束了国破后的焚心之痛,却将“上下求索”“忧国忧民”的精神,刻进了我们的血液,也深深刻入了岳阳的文化基因。

屈子沉江一百多年后,西汉政治家贾谊,被贬长沙,途经岳阳地界时,与三闾大夫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

他的凭吊,开启了岳阳作为文人精神避难所的传统。

碧水环抱屈子祠。(曹志辉/摄)

屈大夫给岳阳及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思想遗产。岳阳民众则以端午节的棕香和龙舟鼓点,以修建屈子祠、独醒亭等纪念建筑,将屈子永存在心,使其精神在岳阳大地上生生不息。

至今,人们在岳阳巷闾每个角落,仍能闻到一个高洁灵魂的芬芳。

(二)

纵目数千年,诗情的长风,从历代迁客骚人的笔底升起,呼呼吹过洞庭,吹拂整个巴丘,从没有止息。

北宋庆历六年,一篇《岳阳楼记》横空出世。范仲淹这篇368个字的短文,以惊人的历史格局,将岳阳楼置顶成天下名楼之首,成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坐标。

《岳阳楼记》雕屏。(图源:文旅岳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爱国爱民情怀,拓展的是中国文化的深度,精神的广度。

这篇超越一般山水记游之作的文章,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宣言,也将岳阳楼镶嵌到中国文化版图上。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因为滔滔诗文,三国东吴鲁肃阅军的这座建筑,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文楼”。

回溯盛唐时期,被贬为岳州刺史的张说,不仅重修岳阳楼,还邀请大批文人在此雅集,咏诗赋词,开创了岳阳楼与文学结缘的传统。

唐代岳阳楼(楼阁模型)。

李白在此写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壮阔诗句;孟浩然留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浑对句;杜甫晚年漂泊岳阳,写下《登岳阳楼》一诗,描述了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苍茫景象,其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交叠,使这座楼阁承载了沉甸甸的历史重量。

明清时期,关于岳阳楼的诗文唱和,如长风不绝。

“六如居士”唐伯虎题写“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潇洒;“随园主人”袁枚“岳阳楼上望君山,一点青螺十二鬟”的俏皮;“东洲居士”何绍基“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深沉,与无数诗人的短调长歌,共同构建起岳阳楼丰富的文化意蕴。

如今的岳阳楼主楼。

他们写景抒情,借楼言志,凭栏抒怀,延续着范仲淹开创的精神传统,使岳阳楼诗文构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杜甫对屈原的呼应,范仲淹对杜甫的承继,后世文人对前贤的追慕,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的文脉。

千年来,这座三层三檐的木楼,早已不是单纯的物理存在,而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登斯楼,可览洞庭烟波,可赏诗歌雄文,更可遇无数伟大的灵魂。

(三)

到岳阳来,你随时可与诗意撞个满怀。

如果说湘北风物是一首动地长诗,那么君山肯定是诗歌女神留下的诗眼,是岳阳山水的一处点晴之笔。

这座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岛,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岛上湘妃祠、柳毅井、飞来钟等古迹,将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

岳阳君山岛。(李福生/摄)

黄庭坚“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的欣喜,道出了这座小岛在古代文人心中高拔挺立的地位。

李白“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的诗句,写出了它的空灵、秀美。

一望无际的洞庭,则是岳阳山水的魂魄。它“衔远山,吞长江”的壮阔气象,简直是古今文人灵感的产床。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写其浩渺;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绘其静谧;韩愈“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状其雄浑。

君山的神话故事与岳阳漫天漫地的诗句,共同勾勒出洞庭湖在中国文学中的意象谱系。

巴陵戏《女装疯》剧照。(图源:岳阳交通广播981)

不难看出,洞庭渔歌、君山采茶调、汨罗江船工号子、巴陵戏等活态的文化遗产,也是从当地人日常生活中迸溅出的诗的火花。

岳阳,诗歌的膏腴之地。她的精神妆奁里,有范仲淹的“忧乐观”,有楚辞的浪漫、唐诗的豪迈、宋文的高远……

在岳阳,无数带着历史回声的诗文,与现代生活的烟火气息,交织成汪洋诗情,接通了自先秦魏晋唐宋到明清以来,盘根错节的中国文脉。

当你跟着历代诗人的身影,在巴陵大地行走,一定可以感知一座文化的“金字塔”,伫立于心中。塔基是壮丽的自然山水,塔身是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文章,塔尖是超越时代的忧乐精神。

这文化之塔,正是岳阳最动人的地方。它是用数千年时间构建的,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张谷英村。(李敏/摄)

今天,当你随着初夏的长风而来,顺着岳阳早已提供的独特的历史视角,行走在汴河街、慈氏塔、张谷英村,杜甫、鲁肃、小乔墓,幕阜山、金锷山,东洞庭湖湿地、东风湖生态公园,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地方,你一定随处可以遇到华章佳句,听到诗歌的深情,在簌簌作响。

东洞庭湖湿地。(周立/摄)

当夕阳西下,洞庭湖面金光粼粼时,你也一定会看见无数文人墨客,穿越时空而来。他们用诗句构筑的精神家园,永远向所有追寻者敞开大门。

这便是岳阳:一座用诗文铺就的城池;一片文化气息强壮、以风雅为底色的古老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