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打造高质量儿童医卫服务体系,力争2030年每千名儿童有1.3位儿科医师、3.1张床位
N福建日报 健康报
近日,省卫健委等10部门印发《福建省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四个维度作出具体部署,明确到2030年,儿科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逐步提高,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力争达到1.3人、床位数达到3.1张,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以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城乡均衡、协同高效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儿童“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
建设高水平儿童医疗服务网络
建设高质量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建设成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样板,提升区域儿科医疗水平。强化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至少有2名具备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的医生。到2025年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常见病诊疗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
提供优质化儿童医疗卫生服务
支持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建立儿科专科医联体,支持儿科领域前沿技术发展与转化,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设置,围绕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积极开设儿科专病门诊。引导紧密型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儿科医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提高儿童签约服务覆盖率。优化儿科医疗服务流程,充分运用新技术提升儿科医疗服务舒适化、智慧化水平。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提供高质量的儿童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服务。
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配套政策
逐步考虑将儿童治疗周期长、健康损害大、费用负担重的疾病门诊费用纳入居民医保慢性病、特殊疾病保障范围。多渠道争取资金优先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儿科病房、儿童友好环境设施等项目的改造或建设。鼓励本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儿童用药品种研发工作,针对儿童用药品种开发适宜的新品种、新剂型、新规格。
加强现代化儿科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培养储备一批在儿科领域具有突出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复合型儿科人才。落实儿科岗位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儿科岗位,鼓励医疗机构对儿科等紧缺岗位进行适当倾斜。
□链接
推动基层提升儿科诊疗能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要通过优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等方式,补足医院包括儿科在内的多个短板弱项专业的发展,壮大和改善医疗服务队伍。
长期以来,儿童就医难、儿科医生荒等问题,是困扰儿童医疗服务供给的“顽疾”。从全国层面看,近年来我国儿科医疗资源不断增加,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据国家卫健委统计,目前全国儿童医院达162家,设有儿科的公立综合医院近4400家,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医师从2015年的0.49名增加到2023年的1.02名。
但不可否认,儿童医疗服务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每到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发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掌握优质医疗资源的“金字塔尖”儿童专科医院、儿科“一号难求”,医生超负荷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医院却遭冷遇。儿童就医“分级诊疗”真正落地,任重道远。
为补齐儿科服务短板,国家卫健委提出2025年将“全国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均提供儿科服务”纳入为民服务实事项目。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正莉说,理想的状态是“分级诊疗”。“感冒发烧等儿童常见病,由基层医院承担,缓解分流压力;三甲儿童医院则集中精力突破疑难杂症。”
国家卫健委已采取多项措施,如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儿科诊疗能力;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和远程医疗服务,部分乡村地区的儿童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分级诊疗”制度逐渐落实。(工人日报)
编辑:郭寿权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