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良:读出一所“大学校”
办一所“阅读学校”,让阅读成为学校的“第二教学大纲”,这是广东省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许昌良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后的收获。秉持“共生阅读”理念,从学校、家庭到社区,许昌良正以阅读的方式办一所面向未来的“大学校”。
————————————————
对广东省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简称“侨外”)的家长来说,每周阅读许昌良推荐的文章已成他们的习惯。作为学校党总支书记,无论事务多么繁忙,许昌良都会将阅读过的好文章用自己的话重新写下来,变成一篇篇娓娓道来的“育儿心得”,推荐给家长。几年时间,他已经积攒了几百篇荐读文章。
“我始终相信,阅读是育人的重要方式,阅读是教育的理想国,是实现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许昌良说。
阅读,也让侨外这所有着7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焕发生机。在这里,许昌良提出“共生阅读”理念,从学校、家庭到社区,阅读如一股神奇的力量,让这里变成一所“大学校”,让教育变得生动而美好。
在“共生阅读”中改造学校
一天,许昌良走进校园,一道特别的风景吸引了他:在图书馆前那棵有着近70年历史的大榕树下,3个孩子正坐在树根上出神地阅读。他悄悄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这张照片从此成了他的微信头像。
这不经意的一幕引发许昌良更多的思考:“对学校教育而言,阅读某种程度上也具有‘树根’的意义。”
在侨外,学生每天的教育生活是在阅读中开始的。学校构建了“五阅育人”课程体系,设计了晨读、趣读、静读、序读、E读等课程,以及覆盖全学科的一至九年级阶梯化阅读书目。
“学校提出班主任要进教室陪学生晨读,起初我很不理解。”四年级班主任易敏坦言,从一年级接手班级开始,她每天都会早早走进教室拿起一本书读。学生陆续进班,看到老师在读书,也都像老师一样打开书本……4年过去了,如今每天清晨走进教室,都能听见书页翻动的声音。
当阅读融入学校的教育生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数学课上,教师李梦倩要和学生一起求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为此每个小组都拿到一个土豆,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求土豆的体积。与一般的数学课不同,在课堂导入环节,学生阅读了《阿基米德巧破皇冠案》的故事,借助故事的启示测算土豆体积的方案也就脱颖而出,而阅读贯穿了这节课的每个环节。
“在这样的课堂上,阅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但更大的价值在于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容易进入的路径,让学生爱上数学。”许昌良说。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印发和教育部“全民阅读标准建设工程”的启动,阅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许昌良看来,不少看似轰轰烈烈的阅读活动并没有走出功利化、碎片化、浅表化、单一化的怪圈,仍是一种为了考试分数的“生存式阅读”。为此,许昌良倡导“共生阅读”,让阅读变成一种教育文化和育人方式。
为了消除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畏难情绪,化学教师刘柳从阅读中找到办法,每到八年级暑假,她就会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读物,如《DK百科全书》《化学的奥秘》……生动有趣的科普读物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了解化学,也萌生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进入九年级后顺利度过学习的入门期。
数学教师聊先喜迷上了《道德经》,从中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以思维训练替代题海战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攻破学习难关。
随着教师阅读积淀的丰厚,学校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也常以跨学科的方式展开。与此同时,许昌良也以阅读的方式改造学校,从学校图书馆、年级分馆、楼廊阅读空间到班级图书角,创设一个“时时可读、处处可读、人人可读”的阅读环境。
从“阅读”教育家走向全面育人
这几年,侨外的教师发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大,课堂正进入一种深度学习的状态。
“在侨外,学生不是为了中考海量‘刷题’,而是在海量阅读。”有着25年教龄的物理教师邱巴乐笑道。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度思考常让他又惊又喜。讲到初中物理的力学部分,学生已经与他探讨流体力学、空气阻力、弹道方程。一个学生为了研究子弹的飞行,不惜把小时候心爱的玩具枪拿来拆解。
在这样的深度学习背后,阅读改变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还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
进入七年级后学生开始整本书阅读,他们时不时冒出的“另类”问题让语文教师黎砚有点措手不及。“老师,我发现《水浒传》有些描写太血腥了,真的适合我们读吗”“老师,《诗经》里有好多情诗啊,这是在公然讨论爱情吗”……
细细思考,黎砚感觉学生已不再满足于知识学习,而是开始试着理解人性、认识社会。于是在课堂教学之余,黎砚借助阅读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当许多人为电子产品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忧心忡忡时,黎砚和学生在共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建立共识——人类不能否定媒介的进步,也不能在网络时代沉溺于肤浅的娱乐,要学会为自己“限速”。
阅读也带来了意外收获。侨外校长李晓玲介绍,近年来侨外学生的心理健康预警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析原因时发现这与学生的阅读量呈正相关。而这正是许昌良期待的。
阅读是学校的“第二教学大纲”,多年前许昌良被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这样的论断所震撼,这似乎是他一直想说又没有说出的话。
至今已有40年教龄的许昌良,曾是江苏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以主张“沉静语文”而闻名。阅读是他专业成长的利器,也是他倡导的教学方法。随着走上学校管理岗位,许昌良对阅读的认识又有了升华,开始“阅读育人”的探索。
“当我从阅读的视角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时,发现重视阅读的育人价值是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甚至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应创办‘阅读学校’。”怀着这份欣喜,许昌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了个遍,从中梳理出关于阅读的100个观点和方法。“他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阅读可以丰富人的智力背景,是解决后进生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的情感发展的重要路径。一言以蔽之,就是阅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7年,许昌良作为高层次基础教育领军人才被引进广州,在侨外进一步提出“共生阅读”理念,以阅读为“母教育”,通过全员阅读、全程阅读、全学科阅读、海量阅读和自由阅读,构建学校的阅读育人体系。
就在去年,作为学校“共生阅读”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许昌良出版了一本新著《让学生爱上阅读》,梳理提出了100条学生阅读指导方法。在许昌良心里,这本书既是基于苏霍姆林斯基阅读思想的创新实践,也是对这位教育家的致敬。
让家庭在阅读中共生
2024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侨外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共生阅读札记展示活动,200多位家长涌入校园,相互欣赏彼此的阅读札记。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不仅学会了如何科学阅读,而且改善了亲子关系,让我慢慢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家长李晶说,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与自己的沟通越来越少。后来学校在寒假开展家庭阅读札记活动,鼓励亲子共读,同写一本阅读札记。“那时,我和孩子写了许多篇札记。我忽然意识到不是孩子不愿意沟通,而是我忽略了孩子沟通的愿望。”
面对孩子成长期的困惑,面对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共生阅读”提供了一种更柔和的方式,成为亲子关系的润滑剂,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但一开始并不是这样。许昌良记得,刚到侨外计划推动家庭阅读建设前,调查问卷刚设计好还没有发放下去,就有家长提出强烈抗议。
家长的抗议没有让许昌良气馁,他巧妙调整策略,在小范围内了解家长的阅读状况,从中找到了推进家校共读的策略。
为什么家长必须读书?许昌良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阅读是家庭教育的起点。他的儿子在他影响下,从小保持广泛阅读的爱好,以优异成绩考取剑桥大学博士。后来,他的儿子在给父亲的一本书作序时提及,童年时的阅读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怀着对阅读育人的笃定信念,许昌良不急不躁,带着学校管理团队坚持读书研讨,这样的率先垂范逐渐让家长接受、理解。许昌良抓住契机,有条不紊地构建家校共读体系:开设“新父母学校”,引领家长爱读书、会读书;依托“小种子阅读坊”,邀请知名作家和家教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开展“家庭书房”评选,并让优秀家长分享经验。
“孩子到这儿读书后我才知道,在侨外居然还有‘家长作业’。”家长韩珍笑称。她说的“家长作业”就是寒暑假的亲子共读任务——学校列出推荐书目,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撰写读书札记并相互评价。
韩珍对这样的“家长作业”一点都不反感。“许书记有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那就是不要让功利性阅读破坏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希望孩子终身保持对阅读的喜爱。”
如今在侨外,一批爱读书的家长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教育正能量。学校组建“阅读点灯人”团队,让家长担任志愿者,传播阅读经验,面向家长群体和社区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形成“家长教家长”的互助氛围。家长甚至自发组织了“侨外图书漂流群”,读过的好书都在群里分享交流。
这正是许昌良理想中的“共生阅读”情景:家庭以自由探索守护阅读初心,学校用专业引导培育思维品质,二者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呵护孩子成长,共享教育幸福。
把社区变成“阅读大学”
创办于1955年的侨外,即将迎来建校70周年。而学校所在的广州市华侨新村,见证着一段珍贵的历史。
1955年,为安置归国华侨,华侨新村兴建。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在印尼归侨王源兴的倡议下,广大侨胞捐资在广州兴建了华侨小学,即侨外前身。多年来,这些华侨的后人虽离开了华侨新村,仍惦念着这所学校,不断资助学校。
来到这样一所见证历史的学校,面对被列为文物保护社区的华侨新村,许昌良心里油然升起一份神圣的责任感,他希望通过“共生阅读”把这里变成一个“教育理想国”。
怎样让社区也成为“共生阅读”的一部分?许昌良带着学校教师走进街道社区,提供师资、课程、平台,目标是培育“华彩人生·乐读共生”社区文化品牌。他们的这一举动得到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为了鼓励居民多读书,华侨新村社区从改造阅读环境入手,设计适合坐着阅读的廊道,呼吁社区内的咖啡馆、银行等在公共区域设置图书角,保证居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书可读。
在侨外的协助下,华侨新村所在的华乐街道推出大型阅读活动“书香朗读大赛”;侨外教师节假日走进社区举办“共读一本书”阅读分享会、青春期社区家长讲堂,带动社区居民共读;街道也邀请街区内老居民讲故事、谈经历,通过阅读口述历史记录、观看专题展览,介绍华侨新村的发展历程。
青菜岗社区党委书记、区委会主任鲁小莲还记得,曾经苦口婆心动员居民参加阅读活动,但人们的热情并不高。社区工作人员“晓以利害”,家长在半信半疑中带孩子参加了一两次社区阅读活动后,很快就被吸引……伴随着参加社区阅读的孩子和家长越来越多,受益的群体不断壮大,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多年来,许昌良无数次与街道沟通交流,学校与社区共建阅读基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阅读资源和环境。天胜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陶志纯发现,社区很多角落都能看到读书的身影。
去年6月,侨外在华乐街党群服务中心举行了“共生阅读”启动五周年暨社区基地授牌仪式,街道、社区与侨外在阅读领域的合作走向深化。“侨外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推动了街道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意义广泛而深远。”华乐街道党工委书记谭建光评价。
下一步,侨外将与社区一起重点打造社区阅读课程,为居民阅读提供更系统、更专业的指导,华侨新村的“华侨书院”也将改造完成。
今年3月,《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一系列新的举措都直指书香社会建设。这让许昌良心怀憧憬,在家校社的密切联动下,一个以社区为依托、充满人文色彩和智能化设施的未来社区“阅读大学”或将出现。
————————————————
书记名片
许昌良,广东省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督学,广东省德育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2025年广东省劳动模范。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沉静语文”“共生阅读”的首倡者,三次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5版
作者:本报记者 刘亚文 | 白宏太 李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