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鹏味·家乡情④|开辟德国两座城市的中餐馆先河

时间:2025-05-07 13:32: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妍 通讯员 黄海旋 薛丽珠

【开栏语】

大鹏新区是深圳知名侨乡,承载着无数大鹏海外侨胞与港澳同胞远赴海外寻求美好生活的历史记忆。他们之中,许多人选择了餐饮业作为异国他乡的立足之本,凭借卓越烹饪技艺与不懈奋斗,不仅在当地稳固事业根基,更将大鹏独特餐饮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为了深入发掘并传承这份宝贵的华侨文化,进一步深化大鹏侨史研究工作及“四书一图”成果,大鹏新区统战和社会建设局在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开辟“大鹏味·家乡情”——侨港食味记栏目,敬请垂注。

【人物档案】

叶启光,1951年出生,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葵丰社区新村岭人,知名侨领、德国华侨华人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侨港葵涌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叶水之子,始终秉承父亲爱国爱乡爱家的传统,现任德国大鹏同乡会常务副会长、侨港葵涌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

叶启生

深圳海边的冬天,风不至于刺骨,但也带着几分凛冽。番薯刚从土里挖出来,根茎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堆放在田垄上。不远处,放学后的孩子们来不及回家放下书包,便专心致志地用泥巴垒窑,添上几根干树枝,烧尽后用余温就能把番薯变成最美味的“课后大餐”。

“有时还会在田里挖点花生,跟番薯一起窑。”尽管上世纪60年代初,物资相对匮乏,但在孩子心里,一方小天地里的无忧无虑便是最快乐的时光。

叶启光在葵涌渡过了3年愉快的小学时光,1962年跟父母前往香港定居,随后前往德国。故乡,不仅是童年冬天里香甜烫嘴的番薯,更是一生牵挂的惦念。

为葵涌募得解放后发展第一笔启动物资

一海之隔的生活是另一番光景。

叶启光与爸爸、妈妈、姐姐一家四口挤在只有八九平米的小房子里,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逼仄的日子可以想象。

父亲叶水生性刚直,出生贫苦,12岁丧父,祖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供他读完小学。懂事的叶水早早到香港谋生。1941年底,香港沦陷,19岁的叶水随亲戚从香港返回葵涌。

叶水一家

在姑婆的资助下,叶水开了一间小小的店铺。他为人仗义、办事负责,解放前为地下党组织运送紧缺物资;解放后,受葵涌镇政府指派,前往香港募捐支援家乡的经济建设。叶水在香港日夜奔走、广泛动员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为家乡募集捐款20多万元,购得汽车一辆、机动运输船一艘、医疗用病床10张、电影放映机一套及若干电气器材,成为了葵涌解放后发展的第一笔启动物资。

头脑活泛的叶水,眼见香港揾食艰难,便经朋友介绍,前往轮船公司应聘海员,希望有机会投奔海外的亲人。1964年,当轮船停靠在德国时,他辞职登岸,到叔公在德国西部埃森市开办的餐厅打工。就这样,年过不惑的叶水开启了人生下半场的“创业”。从洗碗、洗菜到切菜、掌勺……一路学下来,叶水都做得有模有样,很快当上了大厨。

1968年,叶水申请叶启光前往德国团聚,“爸爸始终学不会德语,餐厅经营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希望我能够到德国学习,早日帮忙照顾生意。”叶启光回忆道。

父子同心,中餐馆生意越来越红火

埃森,在德语中的意思是“烟囱”,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核心地带,曾是欧洲最大的采矿城市,以煤炭、钢铁和重工业著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是德国的工业支柱,产业工人众多,且消费能力也不错。叶水眼见是创业的机会,便开起了自己的中餐馆。

刚开始,德国人不太了解中餐,对美食的追求也远不如浪漫的法国人般极致,中餐馆生意一般般。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餐热潮。叶水所开办的“中国酒楼”也不例外,客流量猛增近70%。

叶启光一边读书学习,一边要去餐馆帮忙。“刚开始那两年是比较难熬,语言不通,认识的人也不多。”德语因其复杂的语法结构和发音,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叶启光说,语言需要环境,随着交往的本地朋友越来越多,他的德语也越来越流利。

德国人吃饭特别怕麻烦,无论鸡、鸭、鱼都要先去骨,一道改良版的广东烧鸭特别符合他们的口味。鸭子去骨,烧完再炸,配上蘑菇、豆芽等杂菜,再附上一碗酸甜汁或辣汁,便是他们的最爱。叶水负责餐厅出品,叶启光负责楼面经营,父子同心,“中国酒楼”生意越来越红火。

20出头两次成功创办当地第一家中餐馆

1975年,叶启光准备自己创业。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他发现距离埃森市20分钟车程的盖尔森基兴市还没有中餐馆。这座鲁尔区的第五大城市,还有一支欧洲足坛的传统劲旅——沙尔克04足球俱乐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该俱乐部连续6次登顶德甲冠军。

空白就是商机,叶启光决心要在盖尔森基兴市开办第一家中餐馆,而名字也叫“中国酒楼”。首家中餐馆,不仅是叶启光的突破,更是盖尔森基兴市的突破,政府部门也表示欢迎。1975年冬天,投资十几万马克的“中国酒楼”正式开张,200多平方米,120个餐位,“我的大厨也是大鹏人。”他说,一开张,餐馆立刻爆满,招牌菜除了广东烧鸭外,还有一道“全家福”特别受欢迎,这道菜有猪肉、牛肉、虾、鲍鱼、鸡丁、鱿鱼、冬菇……有点儿像大鹏的盆菜,但改良后并不是按照传统中餐的例牌、中牌来上,而是按照份数来上,更适合德国人的习惯。

“我的中餐馆刚开业,很多客人来问我,是不是埃森市中国酒楼同一个老板?”叶启光深受父亲影响,一直亲力亲为,有时厨房太忙,他就自己下厨烧菜,广东烧鸭、宫保鸡丁……全都不在话下;楼面不够人手,又赶紧顶上。

两年后,叶启光跟姐夫准备在鲁尔区的另一座城市——黑尔讷,再开办一家中餐馆,还叫“中国酒楼”。黑尔讷位于莱茵河—黑尔讷运河与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汇合处,当时也还没有一家中餐馆,“我们房子租约和建筑许可都办下来了,可当地政府又说华人不能随便做生意。”叶启光不服输,请了律师跟当地政府协商,幸好经过半年沟通,中餐馆终于获批开业,他还跟政府部门的官员“不打不相识”,成为了好朋友。

1977年12月16日,可容纳130多人同时就餐“中国酒楼”开业了。“当时临近西方人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我们又是黑尔讷第一家中餐馆,当地媒体都来采访我们,介绍中国美食。”叶启光说,生意更加火爆,前几个月,基本食客都要等位。

二十出头的年纪,连续两次创业都获得成功,叶启光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从来没有“飘飘然”,他说:“我父亲一生勤劳,平易近人。他虽然挣了很多钱,但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平时的生活非常朴素,勤俭治家,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深受他老人家的影响。”

退休后半年在中国、半年在德国

叶启光始终不忘中国是自己的根,能把中国美食和中国文化介绍给德国人,他觉得很自豪。在家庭的熏陶下,在德国出生长大的儿女普通话和粤语都很标准流利。

1988年,叶水和妻子便带着平生积蓄回国投资、建设家乡。1992年,叶水在葵涌投资了该镇第一个商品房项目——德华花园。经过4年建设,投资近2000万人民币、共有130套房的德华花园建成投用,叶水也结束漂泊异乡的生活,回到葵涌老家定居。

叶水乐善好施,先后为葵涌中学、葵涌中心幼儿园、葵涌医院、葵涌老人中心和侨港葵涌同乡会等单位捐款捐物100多万元,深受当地居民的爱戴,并被港澳侨胞推举为侨港葵涌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

叶启光几乎每年都会跟随父母返乡,父母定居葵涌后,他更是常来常往。几乎每次回国,都会带着子女、亲戚或是德国朋友一同前来,“我的德国朋友来到中国都会惊叹这里的城市建设和科技发展,我也觉得特别骄傲”。2018年,叶启光也正式结束了中餐馆生意,开始享受退休生活,“每年我都有半年在中国,半年在德国”,在他影响下,他的子女和孙女也基本每年回国一次,不仅在老家小住,还会到国内各地旅游观光。

在新村岭,叶启光还有一处由叶水设计兴建的花园小院,里面种满了花草绿植,一片生机盎然,2019年还获得了葵涌办事处首届“最美庭院”,“这里始终都是自己的家,在外国总感觉是别人的家”。

在外漂泊再久,终点也是家。

【讲饮讲食】

作为在葵涌出生的客家人,叶启光对客家美食情有独钟,每次回来都要品尝。念旧的他,特别钟爱葵涌“老字号”东升酒楼。开业之时,东升是葵涌镇里唯一的酒楼,30年多来,这里承包着街坊们人生里所有的重要宴席,婚宴、满月酒、年夜饭、家宴……让叶启光心心念念的客家酿三宝,是客家传统美食,也是东升的招牌菜之一。酿菜是客家人最爱的烹饪方式,将“三肥七瘦”的猪肉与水发虾米剁碎,加入鸡蛋,调味料拌匀,嵌入茄子、苦瓜和豆腐中,色泽各异、各有滋味。

【大厨私藏】

广东烧鸭

食材:肉鸭(约4至5斤),干红葱头,黄豆酱、盐,糖,味精,五香粉、海鲜酱各适量。

做法:

1、将调味料按照适当比例搅拌混合,塞入在鸭肚里面涂抹均匀,加100克水;

2、在鸭臀开口处用铁线缝合好作堵塞,防止灌入酱料外流;

3、多次用热开水加少量蜜糖开好均匀淋在鸭皮上;

4、最后将鸭吊起来,把水沥干;

5、第二天把腌好的鸭子放到提前预热到200度烤箱,约烤30分钟,之后要把温度调低180度继续烤约25分钟,特别提示:每隔15分钟观察一下,若发现颜色过深,可盖上锡纸;

6、一只外焦里嫩香喷的烧鸭做好后,待冷却再去骨,有需要时也可翻炸再切片。

(受访者供图)